综合

西安主办U23亚预赛遭遇旅游抵制 中国足球或许需要一份规範宝典

2025-08-11 16:45:39

在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召开的会议上,8月11日的《足球报》揭示了一项引人关注的消息,西安被正式选为2026亚足联U23亚洲杯预选赛的主办城市。然而,这一决定却引来了不少骂声,西安也因此被戏称为足协的“接盘侠”。更为严重的是,舆论的反弹甚至可能影响到西安的旅游业,给当地经济带来潜在的压力。

这一现象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尽管国家在多个方面加大了支持中国足球的政策力度,但从U20到U17再到国家队的表现,却依然令人失望。球迷的愤懑情绪,迅速转化为对中国足协和国字号球队的集体抵制。

对于了解中国足球的人来说,过去十几年的比赛,往往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这也让很多球迷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包容和理解。然而,在最近一年,各种政策的扶持和乐观的描述让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然而,这种希望坚固而脆弱,总是在令人期待的时刻,被现实无情地拉回。

中国足球似乎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循环,每当人们看到可能的希望时,现实又强行将希望击碎。这种情况下,球迷的反响通过互联网大量涌现,成为了一场新的集体行为,远比过去的极端抗议方式更为高效。西安的体育和文旅部门在这种风潮中,不得不担负起了“连坐”的压力,他们面对的,既是骂名的集中爆发,也是一种群体情绪的展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情绪的自然发泄。中国足球的真实水平总是与公众日益增长的期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形成了一种反复发作的“民意病”。网络及手机的普及,使得这种意识表达愈发多元,也愈发具有影响力。

在足球的标準与评判方面,中国足球显然存在缺失。以广州队的注册取消为例,其核心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是在于技术,更是经济隐患。而纵观国家队的表现,过去一年中,中国足协在备战以及管理方面下了苦工,似乎在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认真。然而不幸的是,U17、U20和世界杯预选赛的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该输的都输了,该赢的也没赢”。

这些问题无疑极大考验了公众的耐性。显然,大家纷纷呼吁“重新开始”,但真正能否静下心来,从头做起仍需时间。对于2025年的中国足球来说,这是一个还债的过程。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三队都能通过预选赛,中国足球又将面临怎样的反思和提升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