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阿历克斯·希金斯:改变斯诺克运动的人,斯诺克俱乐部(斯诺克炫技第一人阿历克斯希金斯)

2024-12-23 03:21:47
阿历克斯·希金斯:改变斯诺克运动的人,斯诺克俱乐部原文标题:阿历克斯·希金斯:改变斯诺克运动的人,斯诺克俱乐部


1972年2月26日,在伯明翰一家吵闹的英国皇家军团俱乐部,观众们坐在翻开的啤酒箱上看完了斯诺克世锦赛决赛。现场没有摄像机,冠军拿到480英镑的奖金。

文/David Hendon,WST

1982年5月16日,斯诺克世锦赛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向数百万观众进行直播,谢菲尔德的克鲁斯堡剧院内座无虚席,冠军赢得了25,000英镑的奖金。

在这十年间,是什么让斯诺克的命运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赢得这两个冠军的人——阿历克斯·希金斯。

希金斯1949年出生于贝尔法斯特,在桑迪街的Jampot俱乐部学会了斯诺克。15岁时,他搬到英格兰成为一名骑师学徒,但斯诺克早已融入他的血液,18岁时他就赢得了北爱尔兰的业余比赛冠军。

关于他出色能力的报道在斯诺克小圈子中弥漫开来,与之相伴的也有很多关于摩擦和争吵、打斗和麻烦的故事。他狂热的比赛风格和快速的身体移动,再加上他作为一个地道的坏男孩的名声,为他赢得了一个恰当的绰号。

阿历克斯·希金斯——一场摧构绅士斯诺克运动的“飓风”。

1971年3月,希金斯以19:11击败杰基·雷亚,31:23击败约翰·普尔曼,进入世锦赛半决赛。

在这里,希金斯与雷克斯·威廉姆斯战成30:30平并在决胜局中落后,直到威廉姆斯打丢一杆中袋蓝球。希金斯赢得了关键的决胜局胜利,为与约翰·斯宾塞争夺冠军奠定了基础。

那是个你不能想象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英国因罢工而饱受停电的困扰。在一次比赛之前,斯宾塞在他的酒店停电后甚至被困在电梯里。

1969年,当波特·布莱克在BBC-2台推出新的彩色电视服务时,斯诺克已经开始获得一些主流市场的欢迎。不过,把观众带到伯明翰的不仅仅是这场比赛。这场决赛将说明为什么希金斯很快被称为“人民的冠军”。

观众们蜂拥而至观看他的比赛。在《黑色闹剧和母球奇才》中,以记者身份报道该赛事的克莱夫·埃弗顿写道:“斯诺克还不习惯有如此多付费观众成群结队的观看比赛。啤酒供应充足,但事实证明厕所设施不足,以至于女士洗手间被成群结队的男士们无情地占用了。”

这是属于希金斯的喧闹,他成为了那些人的英雄。

他在自传《来自飓风之眼》中写道:“哪里都不安静。这些球迷拖着椅子,摔着杯子,甚至从我们面前走过去上厕所。这完全不是传统的斯诺克礼仪,但我喜欢这样。”

希金斯以37:32击败了斯宾塞,在距离他23岁生日还有几周的时候,他已经成为斯诺克最年轻的世界冠军。这项运动一直在努力展现专业的、有组织的形象,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这并没有引起飓风的兴趣。他按照自己的规则生活,因为一连串的不当行为而收到了长串的处罚记录。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不可否认的魅力。他的行为可能既粗野又滑稽。他思维敏捷、博学多才,既不寻求认同,也不追求体面。

他是一个胜负感强烈的竞争者,他痛恨失败。他为观众打球,有时也会付出代价,最重要的是,他是那个时代,或许是任何时代最值得观看的球员。

他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不能成为一名常胜将军,但他在1976年再次进入世锦赛决赛,最终输给了雷·里尔顿,而在1980年,他又被克里夫·桑本击败。

在1981/82赛季,史蒂夫·戴维斯和泰瑞·格里菲斯二人一共打了五场决赛,大家都认为他们二人将在克鲁斯堡决赛中相遇。事实上,戴维斯和格里菲斯都止步首轮,戴维斯输给了托尼·诺尔斯,而格里菲斯输给了威利·索恩。

希金斯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四强,在与吉米·怀特的半决赛中创造了也许是斯诺克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翻盘记录。在14:15且落后59分的情况下,希金斯打出单杆69分将比赛逼入决胜局并最终赢下了这场充满窒息感的比赛。

那是希金斯最完美的一场表演,这场半决赛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他精妙的比赛思路、神经刀般的发挥和边缘型的人生。

自1972年以来,斯诺克的受欢迎程度急剧上升。5年后,世锦赛来到了克鲁斯堡球场。到198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为这项赛事投入了200小时的报道。

在1982年的世锦赛决赛中,希金斯在首日比赛结束后以10:7领先里尔顿,随后在第三阶段取得13:12的领先。没等到里尔顿扳平比分,希金斯则将比分拉开到15:12。最终希金斯在个人的灵感、观众的支持和命运的推动下冲刺到终点,他以18:15获胜,在比赛最后一局以一杆135分完美收获冠军。

希金斯的私人生活曾饱受公众的质疑,但在胜利后的那一刻,他的世界出现了短暂的平静,他抱着奖杯,含泪要求把他的宝贝女儿劳伦带到赛场中央。

对于一个一贯以放荡不羁形象为人所熟知的球员来说,那是一个极为罕见的脆弱时刻。无论是现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乃至那些对他颇为诟病的人来说,无不为希金斯含泪抱住女儿时所展示出的温柔一面而感动。

希金斯1982年的夺冠将斯诺克在英国的电视收视率和斯诺克运动的发展推向了顶峰。他生动的私生活被作为娱乐新闻频繁的出现在报纸头条。

除了两届世锦赛冠军外,希金斯还赢得了1978年和1981年大师赛冠军、1983年英锦赛和1989年爱尔兰大师赛冠军等。他本可能赢得更多,但阻止他的不仅仅是他性格中自我毁灭的一面,更在于他遇上了一位意志坚定的可敬对手。

他和戴维斯就像烈火和平湖。希金斯是不可预测的,甚至是危险的,而戴维斯则散发着职业感和可敬的气息。他们给斯诺克带来了形色各异的支持者,希金斯是工人阶级的英雄,而戴维斯则是以撒切尔为代表的英国新中产阶级的代言人。

在遥远的都柏林,一个小男孩被希金斯迷住了,梦想着追随他的脚步。当肯·达赫迪在1997年赢得世锦赛冠军时,年少时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达赫迪说:“我第一次看到阿历克斯·希金斯是在1977年的黑球挑战赛。我当时8岁,我的父亲经常看斯诺克比赛。有一天晚上我和他一起看阿历克斯打球,从那一刻起我就想从圣诞老人那里得到一张斯诺克球桌,从此我就迷上了斯诺克。”

“希金斯是激励我从事斯诺克的偶像。当他在1982年赢得世锦赛冠军时,他的眼泪和他抱起的宝宝都成为斯诺克运动中最具标志性的时刻之一。他在那个时候激励了很多人。”

“你永远不知道你和他在一起会得到什么。他有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一种不可预测的神秘感,一种我们在运动中从未见过的魅力。他的出现,激发了斯诺克运动的生命力。”

“他打球的方式带来了不同类型的观众人群。他使得斯诺克变得更加娱乐化,这就是为什么斯诺克从那时起爆炸般的扩张。20世纪80年代,斯诺克俱乐部到处开张。我们的小村庄一度都有三个斯诺克俱乐部,受此影响比赛就这样越办越好。”

“他打破了传统的比赛模式。我认为没有人可以复制他的出杆动作、跳跃的思维和极限的击球。他能够打进别人根本不敢尝试的进球,这就是为什么观众如此喜爱他。”

1994年,希金斯的第14次克鲁斯堡之旅遇上了达赫迪的挑战,他以6:10败给达赫迪,比赛中希金斯还和裁判约翰·威廉姆斯发生了不小的争执。

达赫迪回忆道:“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胜利,我一点也不喜欢这场比赛。他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末期,同时他也是我的英雄。与他交手的这次不是一个愉快的回忆。”

“我很感激他。他是一个地道的偶像,斯诺克欠他良多。我知道他在职业生涯中也做了很多坏事,但我还是爱他,为他在斯诺克中所做的一切,也为他给了我成为一名球员的鼓励。”

阿历克斯·希金斯于2010年去世,享年61岁,他是将斯诺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英国文化并融入至今的一个关键原因。他是一个独特的、有魅力的人物,有着独一无二的比赛风格。更重要的是,他把无数观众带到了这项运动中来。他让观众们感到兴奋和愉悦,尽管有时也让他们气愤,但观众们从未离开过他。

2003年,健康状况不佳的希金斯回到克鲁斯堡,观看由理查德·多默创作和表演的独角戏《飓风》,一个讲述他动荡的个人生活和辉煌的职业生涯的故事。

在剧终时,多默扮演的希金斯被烟头、赌注单和他生活中的各种垃圾所包围,他转向观众,完美地表现出吸引这么多人追随他的那种毫不掩饰的蔑视。

“不要怜悯我,我本就站在世界之巅。”